当前位置:>>

业内:租房买房之争不是房地产调控主要矛盾

2006年07月27日 08:44:20来源:中国产经新闻责任编辑:章魁波字体:【大】【中】【小】
简介:

  房地产宏观调控轰轰烈烈搞了一年多,有没有成效,房价的坚挺不落是最明确回答。至于为什么坚挺不落,其原因有多种,尽管无数专家学者、所有经济类媒体都介入其中加以评论,但房地产宏观调控的目标仍旧云里雾里,这不免让人有些疲惫、有些焦躁。

  在对调控七嘴八舌的诸多建议中,有一条建议颇让笔者不解。有人在解析房价飞涨原因的时候,把房价高说成是中国房屋的自有率太高。这其中,说中国自有率占70%的也有,占80%的也有,还说欧美等老牌市场经济国家也没中国那么高,自有率只有20%,其余的都是租房住等等,并且建议让人别买房子了,都去租房子住,这样房价就能降下来了。

  笔者认为,这样的说法,有点奇谈怪论的味道。

  在“租房”的一片鼓噪声中,竟然有官员也掺和进来了。据媒体报道,国家某部委一副司长近日表示,(中国)现在的住房政策导向一直要求大家都去买房居住,“这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实现的。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常情况下大概有30%的人群可以买房,70%都应该是租房群体。”

  笔者说,房地产宏观调控是中国经济生活中一件严肃的事情,房地产调控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房价,无论是什么人,都应该在这次调控中给政府提供有益的建议,而不是用一些根本不着边际的理由来扰乱调控,把调控内涵搞得乱七八糟,把调控引向歧途。

  关于租房与买房的议论,就属于这一类。调控就是调控,调控就是政府在对房地产市场主要矛盾的充分把握之后,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争取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不是什么到处鼓吹由于中国租房的比例小,导致房价持续飞涨等细枝末节。把调控的目标引向让老百姓都去租房。这纯粹是一种误导。说得再直白一点,纯粹是添乱,或者说根本不懂中国这20年来住房改革的发展历史,根本没有弄清当今中国租房与买房的真正概念。

  计划经济年代,中国自有住房率连10%都不到。那时都是租房住,没有人奢望买房,也极少有人能买得起房。但你能说那时的租房率高,就符合国际潮流,就已经和欧美等发达国家接轨了吗?显然不能。那时,住房根本就不是问题。这里不说农村,只说城镇,那时住房从来没有成为一种令人朝思暮想、令人为之毕生奋斗的难事。以北京为例,绝大部分居民都住公房,有单位的产权房,有房管局的产权房,60年代每间房租不过三五块,70年代不过10来块,80年代涨了一些,也不过几十块钱。住着一套平房或楼房,每月交一次房租,不是什么很大的负担,那时的民生处在一种悠然、自然的状态,起码在房子问题上是这样。

  房屋自有率提高、租住率下降,是从房改开始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房改的概念走进市民生活,各级机关都设立了房改办,所有单位都在行政处的建制里,增加了房管科和房改办。其实,所谓的房改就是卖房子,就是把单位分的房子按所居住人的工龄、厂龄、职务高低甚至夫妻年龄等因素结合起来,测算出房子的价格,然后让你一次性交钱,然后发给你一个房本,这房子等于就是你“买”下来了。但这房子还不完全属于你,叫房改房,或者叫小产权房,与从市场上按真正的每平方米一两千元买来的房还有区别,市场上买的房叫商品房、大产权房。现在回想起来,正是政府推动了住房自有率的提高,是政府在群众还不完全具备买房能力的情况下,力推住房改革,把房子一古脑儿都卖给了居住者。那时,要求每个人都必须买房的政策令笔者不解,而今天,政府或政府官员又把中国房价上涨的原因说成是住房自有率高,这倒底是怎么一回事?

  中国房地产市场今天存在的问题,主要矛盾不是什么自有率高。谁也不愿意一次性拿出几十万、上百万元买一套仅仅属于自己70年的房子。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主要问题或称主要矛盾,是人的问题,是缺乏制度与监管的市场培育出的一批房地产奸商,是他们与权力部门里应外合,囤积土地、欺诈蒙骗、恶意炒作,让房价涨到民众无法接受的高度。当一批批有产者把房子都囤积起来以后,又有官员出来鼓吹让民众高价租房,这种用心是值得玩味的。

 

 

网友评论

  • 昵称:
  • 验证码:
推荐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