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雨欲来风满楼 是谁导致房地产调控失效

2006年05月09日 18:17:06来源:中华工商时报责任编辑:章魁波字体:【大】【中】【小】
简介:

  是什么问题导致地方执行中央政令不力?无外乎名利二字。所谓“名”,是指地方政府的政绩。房地产投资一般占全社会固定投资的20%左右,个别热点城市在40%以上,如2005年度北京高达53.9%。投资是拉动GDP的重要因素,而GDP又是衡量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数。有意思的是,本来“十一五”规划中,中央定的全国年均经济增长率的目标是7.5%,但是地方层层加码,31个省、市、区公布的平均GDP增速达10.1%,以至发改委日前对地方政府敲响“减速”的警钟。

  所谓“利”,就是各地从房地产开发上获取利益,卖地是其最重要的谋利手段。由于土地出让金一般占到地方预算外收入的一半左右,因此素有“第二财政”之称。

  而廉租房建设不仅不涉及土地出让,还须拿钱对低收入家庭进行房租补贴,对地方行政部门来说,无异于“赔了夫人又折兵”。

  斩断利益诱惑,对这些诸侯经济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释放误导性信号

  消费者对房价走势的判断,直接影响了房价未来的走势。而作为提供判断标准的政府和相关机构,在土地供需、市场供求等环节上都发出了误导性信号。

  中国对房产的宏观调控可谓天下最奇怪的调控:面对房屋价格上涨的局面,国土资源部门却不断宣布收紧土地供应。地方国土部门更是火上浇油,比如北京市就明确规定,城里不再供应经济适用房用地,某些地区甚至不再供应住宅用地。

  从这些信息中,公众可以得出的惟一结论就是:土地供应越来越少了,好地块越来越稀缺了,因此,房价肯定要上涨了,现在不买,以后多高的价格也买不到了。基于这样的判断,消费者蜂拥进入市场。而这恰恰是开发商最愿意看到的。

  这样,一个房价上涨的链条就形成了:开发商就可以承受较高的土地成本;于是,“招拍挂”的土地交易价格大幅度上涨;于是,在宏观调控中,地方政府从房地产业中所获得的收益反而大幅度上升,整个市场一片繁荣。

  某些跟房地产有利益关系的机构,也不断地释放土地供应紧张的信号。五一前,某专家在发布《2006年房地产蓝皮书》的场合,对房市得出两点结论:目前虽有个别城市房价升幅较大,但是总体上全国尚处于一个可以接受的区间。这里的暗示就是,目前的房价上涨趋势应当继续维持下去。关于未来房地产市场走势,该专家说:“今后几年,中国房价总体走势确定无疑是上升的,因为影响我国房价的因素具有持久性和不可逆性。”这里传递出来的信息是,现在买房子比将来更合适。

  地方政府就更愿意释放那些刺激消费者的信号。比如,北京市建委等部门就公布,今年头两个月,北京商品住宅预售交易平均价格涨幅为17.3%,比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整整高出10个百分点。可以预料,消费者看到那个数据的惟一反应是:房价涨得这么快,现在不买,就要吃大亏。(贾林男/文)

 

 

网友评论

  • 昵称:
  • 验证码:
推荐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