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产业十年磨一剑 坚持国民经济支柱地位不动摇

2006年02月14日 16:39:45来源: 《蓝筹地产评论》 责任编辑:章魁波字体:【大】【中】【小】
简介:

  作者:湘江伟业(北京)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明理

  曾几何时,曙光初照,大地回春,住房制度改革强力推行,按揭贷款等成为商业银行奋力争夺的香饽饽,房地产从业人员更是抖擞精神。十年磨一剑,房地产业终于“修成正果”,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事曾昨日“过热论”、“冬天论”、“崩溃论”不一而足,甚嚣尘上,年轻的房地产业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在怀疑的目光中,房地产业负重前行,却创出一个又一个新高——“居住改变中国”,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然而,新一轮责难蜂拥而至,房地产再次成为“过街老鼠”,“调控”新政频出,信贷急剧萎缩,学界观点纷呈,媒介、百姓以从未有过的热情置身其中展开热烈讨论。《大趋势——2006中国房地产新春论坛》应运而生。政府官员、行业主管、学界权威、媒体精英、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话未来。我们无法预知世界,也无法主宰历史,但是我们可以拥有理想,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和信心相信:中国房地产业的未来充满希望!

  中国房地产业在调控中健康成长。“人没有生而知之,只有学而知之”。住房虽然伴随着人类的诞生就存在,但中国的房地产业却是一个全新的话题。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实物分配到货币分配,由追求数量到提高质量,由增量到存量,每一个发展、改革过程都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焦点。谁也没有经验,谁也没有资格,谁也没有胆量确保变革的过程中不出现偏差。局部过热、结构失衡、价格涨幅过高,甚至个别企业在经营上诈骗,在质量上以次充好,确实存在,但又有哪个行业发展的初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问题?

  幸运的是:2005年房地产新政下的房地产业经过短暂的调整,已经更加理性、更加规范。土地供应、项目开发、房产销售、金融信贷,政策更加透明,监管愈显严格。新政下的房地产投资与销售价格涨幅回落,已经进入合理景气区间,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房地产存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中国房地产需求旺盛。供求决定价格,需求决定发展。中国房地产业虽已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但仍然没有跟上需求增长的步伐,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居民急剧增加,住房需求旺盛。据“十一五”规划纲要,未来城市人口要在5.7亿基础上增加3亿人以上,按人均25平方米计算,住宅需求超过75亿平方米。

  二是旧城改造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很重。据权威人士估计,165亿平方米的存量住宅中1/3以上需要在未来的10-20年内拆除重建。

  三是经济持续增长,生活品质日益提升。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全国经济普查:GDP总量增加2.3万亿元,达到15.7万亿元;2004年末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4万亿元,全国人均10000元,北京则是7万元/人。据“十一五”纲要,未来GDP增长率预计达到7.5%,国务院计划是8%,26个省市已出台规划纲要统计,最低计划增长8.5%,最高达13%,平均达到10%以上。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住房需求放量增长。除解决基本生活需要外,更追求第二居所、第三居所。新富人群中拥有两套住宅已成为正常现象。

  四是稳定的政治、经济形势吸引大量海外资金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在摩根士丹利(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刺耳的“泡沫”声中,摩根士丹利在中国房地产业的投资却在放量增长。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离不开房地产。2005年中国外贸顺差超过1000亿美元,同时贸易纠纷有增无减,反倾销声浪一浪高过一浪。预计2006年贸易顺差仍将有增无减,国际贸易形势依然险峻。要解决中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存度过高的问题,根本办法就是扩大内需。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纵观各大需求,基本上是纯消费。这在房改、教改、医改多管齐下的改革环境下,对老百姓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况且随着油价上涨,城市道路拥挤不堪,管理力度加大,“养车”成本日益增加,一度备受追捧的“车”已成“理财负担”。只有住房,既可满足居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又兼具资产保值增值功能,成为老百姓储蓄之外的理财首选。特别是房地产业关联度高、辐射面广,可拉动数十个相关产业。2005年统计数据表明:全国房地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不到30%,房地产价格涨幅不超过10%,均在景气运行区间,维持其产业投资力度,不仅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基本要求,也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中国房地产存在的问题

  毋需讳言,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不仅仅是开发商的责任,也远远不是开发商就能解决的,必须引起政府和行业相关方面及全体消费者的高度重视。

  首先要端正认识,树立正确的置业观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直是多少代人的梦想。在国家的房改政策中,政府明确提出了“居者有其屋”的远期目标。因此,“拥有一套住房”成为无论居民还是农民的终极梦想,甚至不穿不戴、少吃少喝也矢志不移。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和浮躁的心态。

  “有”有多种理解:所有、拥有等。对大多数百姓,尤其是低收者而言,我们更要提倡后者。“居者有其屋”对他们来说更科学的理解应该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住得好”的终极目标是“高品质的生活”,如果为了买房,过着“食不饱肚,衣不蔽体”的生活又有何意义?按揭贷款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既可实现购房梦想,又不影响目前生活质量的光明之路,但也必须量力而行。

  购房绝对不应该是一生中的“唯一”,而应成为生活中的“常态”:刚参加工作,收入少,不要买,最好租;年轻人有了些许积蓄,要一尝购房滋味可以只买一居室,总价低,住得好,又玩得开心。人到中年,生活渐入佳境,卖掉小房买大房;人到老年,子女已独自创业,可以卖掉大房买小房,既可节省开支,又可免受打扫卫生、整理房间之劳苦,还可以增加“头寸”,享受生活!

  面对广大低收入者,“经济适用房”严格来讲也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出发点虽好,但不适合中国国情。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地区的“政府公屋”制度,建立在科学的、严格的、透明的税收体制基础之上,谁可以买,谁不可以买有税可依,有法可依。中国目前税收体系的建设尚不完善,购买人群只能是以职业为标准进行所谓“中低收入”划分,部长和司机、教授和保育员都享有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同等资格, “低收入者”成为部分“高收入者”“瓜分”国家稀缺资源的护身符!真正的低收入者——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1000元,一家三口(一个小孩)的家庭月收入只有2000元,即使再低的价格也难以真正购买目前所谓的经济适用房!就算这些低收入者最终都买上经济适用房了,经济适用房都卖给这些真正的低收入者了,试想一下,众多低收入者住在一个小区,又会不会引发新的问题呢?

  那么,低收入者住房怎么办?有政府廉租房!可以在城市的东、南、西、北各个不同方向,建设若干个10-20万平方米的“政府公屋”,不卖只租,只供应那些真正的住房困难户。以什么作为衡量标准呢?不是职业,不是收入,是居住现状:凡人均使用面积在10(或15)平方米以下,在原住所连续居住10年(或15年)以上者,经政府主管部门核实,若干户邻居证明,即可获得资格,第一批解决,搬入人均15-20平方米的成套新居。“政府公屋”不是高级公寓,租金较低,但可以住得安全,有充足空间,有良好通风,有完善配套,但绝不舒适,不会“住上瘾”;有钱了,他就会自己买房,自觉搬离公屋。在较长时期,无论经济如何快速发展,城市都会存在这样一个“低收入”人群,需要真正享受政府的“特殊福利”。如果其中有人收入增加,自己置业了,必须责令迁出,真正低收者需要的是“实惠”而不是“口惠”!

  其次需要加强自律,形成诚信经营的行业氛围。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人才,不是资金,而是缺乏诚信!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尤其需要每个人“从我做起”,自觉行动。不讲诚信的社会氛围,极大地增加了社会的管理成本和企业的交易成本。房地产行业集中了许多的富豪、新富阶层和社会精英,房地产行业波及到千家万户,影响到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观念和未来,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倡导并实践诚信经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论如何,中国房地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房地产业面临考验,但更面临着机遇和希望。

  作者简介:方明理,北大国际MBA2005EMBA在读学员。历任乡(人民公社)团委书记、党委委员、党办主任;团县(市)委书记、团省委委员;物资局长、青少年宫主任;房地产公司、房地产集团公司总经理,某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常务董事,副总裁。现任北京市工商联住宅房地产业商会副会长,湘江伟业(北京)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北大国际MBA2005EMBA对外宣传联络部副部长。

 

 

网友评论

  • 昵称:
  • 验证码:
推荐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