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回归理性的趋势:房产新政划出一道分水岭

2005年12月26日 09:03:09来源:工人日报天讯在线责任编辑:章魁波字体:【大】【中】【小】
简介:

  如果把今年的“房产新政”比喻为“地震”,那么上海就是“震中”。

  到年底时,上海楼市巅峰时每平方米9000元~14200元之间的房价,已经跌至每平方米8000元~9500元之间。上海楼市的变局,反映出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开始放缓脚步。

  今年,房价出现下跌的现象并非仅在上海。12月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报告称,包括南京、合肥、成都等在内的15个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纷纷下降。

  与此同时,一些城市房价还在逆市上涨——虽然增幅有所回落。最明显的是,北京的房价依然保持稳定增长;一向平稳的深圳楼市一反常态地出现大幅飙升……

  尽管中国的不同区域呈现出迥异的“楼市图景”,但总体上呈现出回归理性的趋势。

  变化来自“从上到下”的政策——被媒体称为“房产新政”。可以说贯穿于2005年全年的调控政策,改变了房地产行业发展20年来的“惯性”——到今年底,中国房地产市场长期以来投资过热、投机炒作严重、房价飙升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今年政策出台之密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三四月份,“老国八条”、“新国八条”相继出台,奠定调控基调。在文件中,国务院重申“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的思路,并强调,住宅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品。

  而5月11日国家七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比三四月份的房产调控措施更为严厉。有媒体评论说,这个意见绕开地方政府,直接对抑制房价等问题做出了具体政策安排。

  七部门意见的目标,是稳定房地产行业,防止大起大落的风险,并且首次明确了将房地产价格,尤其是住宅价格涨幅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从最初的控制投资规模,到随后的抑制房价,再到打击投机与炒房;从最初的行政干预,到后来的市场化手段,有关部门在不断摸索中渐渐找到了方向。

  在政策的作用下,房地产市场“旋涡”中沉浮的几股力量开始浮现出来——老百姓从“房产新政”中感到了暖意,他们盼望通过政府的整饬,房价能够下降,而能够买得起房子,他们是支持者;开发商内心抵触;地方政府由于视房地产为重要财政收入来源而对政策执行不那么积极……

  各种力量的博弈最终没有抵挡住“房产新政”的兵锋。今年,人们看到的效果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速度明显回落。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万亿元,同比增长22.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6.1个百分点;房屋销售价格涨幅继续放缓,第三季度,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1%,涨幅比二季度回落1.9%。

  ——毫无疑问,2005年将是房地产行业的一道分水岭。

  房市“变奏曲”尚未定音,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将一直是“进行时”,而非“过去时”。今年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还在一些局部细节上留下了悬念。

  这些悬念,都事关老百姓能否住得起房

  第一个悬念是物业税能否拉低房价。不久前,财政部部长金人庆称,“十一五”期间将逐步出台物业税。据悉,在买房人支付的房款中土地成本占到了50%左右,而房地产商一次性要付清70年土地出让金是土地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如果以物业税的方式每年为土地支付成本,则开发期间,每年由地产商支付;房子卖出后,由业主每年支付。

  从理论上讲,物业税使房价降低具备了可能性。对此,北京某楼盘老总称,乐观预计房价可下降25%。不过,尽管开发商初期资金压力减轻,开发成本降低,并不意味开发商一定会把房价降低。

  第二个悬念是集资建房尚无定论。今年,一个中关村的IT人士因为倡导北京市首例集资建房而名声大噪。1月,“合作建房联盟”成立,标志着合资建房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由于集资建房成本低,对广大工薪阶层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集资建房的想法一呼百应。

  然而,由于缺少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相关配套,集资建房在现实中仍将面临政府审批、资金来源、土地供应等种种难题,结果如何尚无定论。

 

 

网友评论

  • 昵称:
  • 验证码:
推荐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