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10月空置1.12亿平米 地产调控转入静默期

2005年11月24日 17:01:39来源:责任编辑:章魁波字体:【大】【中】【小】
简介:

  1-10月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1.12亿平方米金融手段介入海外基金伺机而动

  地产调控转入“静默期”?

  市场观望与调控“静默”一旦胶着,爆发点在哪里?“宏观调控的方向和策略正在调整。”伍岳峰认为,早期的行政手段对于降低房价增幅起到一定作用,而外资对中国的商业地产一直觊觎,所以金融手段才得以介入,央行方面希望借此阻击借人民币升值之际而进入的外资。

  11月落叶萧瑟,去日如烟,这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冬天呢?

  开发商们一边陷入了水深火热的融资大潮之中,一边又不得不再次量度宏观调控的走势:历时近半年的宏观调控,似已进入一个没有时间落点的“静默期”。

  “谁也想不到会这样”?

  面对如今北京等城市房价依旧上涨(尽管涨幅有所收窄),而全国商品房空置率正节节上升的形势,只有少数开发商能够坐得住了,例如正在大兴物流产业的首创置业董事刘晓光,对手头项目游刃有余的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

  一位商业地产资深人士对本报记者说,“谁也想不到会这样”,由初期央行对房地产信贷的调整,建设部掀起一场商业地产调查风暴,以及中央对上海高房价的区域调控,继而引发出这场全国范围内的房地产调控。如今,举目可见的是到处“找”钱的开发商,以及伺机而动的海外基金,市场的真相在哪里?

  11月17日,国家统计局10月份“国房景气指数”新鲜出炉,最关键的一点是“101.10”这个数字,除了比9月份回落0.47%,与去年同期相比回落3.84%,已接近不景气(100点以下)区间,全国房地产投资呈持续下降趋势。相关部门似乎在暗示———调控显效了。然而报告还显示,全国1-10月的房屋空置面积1.12亿平方米,同比空置量增长了14%。

  北京市建委、统计局、国土局、发改委近日也联合发布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报告,1-9月北京商品房成交量为240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3.2%,期房预售成交151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8%;至9月底,北京空置一年以上商品房377.9万平方米,同比空置房增长25%,比去年同期高出32.9%。

  无独有偶,上海市统计局公布,上海房地产企业家信心指数比今年一季度回落76.5%,跌至约1999年的情况。上海社科院房地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泓铭认为,目前上海房地产业正处于周期性的下行阶段,即处于衰退当中。他举例,受宏观调控影响,今年上海的投资和投机需求几乎被全然遏止,由此可能导致近600万平方米的空置面积,加上去年年底的395万平方米,总空置量近1000万平方米,接近1996、1997年空置房顶峰时期的数量。

  调控是把双刃剑。当产品利润空间下调的时候,开发商就会采取“惜售”的手段营销,导致产业链条上的各种不和谐现象。空置率不断上涨,应验了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于其万言书中的分析:这是市场供求不平衡以及供应结构不合理的结果。

  市场内需张力与调控转向

  要解决大量空置的商品房,首先需要扩大市场内需。从国家整体经济看,持续增加内需,是五中全会明确的经济发展要求,是今后较长时间的重要任务。按照央行主要官员的分析,今年的GDP增长趋势,投资的贡献率有所下降,净出口的贡献率很高,如果近几年里内需不足,经济增长中的净出口贡献率可能会继续扩大,引起的相关问题可能会更突出。房地产业发展,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

  国家整体贸易增长惊人,商务部10月9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贸易顺差约608亿美金,出口额达到4763亿美元,同比增长32.2%,进口4155亿美元,同比增长15%,中国今年全年的外贸顺差可能超过1000亿美金。巨额顺差的结果,可能引起国际贸易争端加剧,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另外,高额贸易总量,导致国民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因此,这将给整体经济发展增加风险因素。

  中国房协副会长孟晓苏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中阐明观点:房地产宏观调控应该达到了基本效果,市场再度启动,需要的是扩大内部消费,不能再过多依靠外贸来支持经济。

  尽管建设部早于8月份已表明,“近期”不会出台新的控制政策,但是静默期的市场内需将如何释放?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前三季度GDP增长达到9.4%,专家预测,今年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将超过9%。北京目前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2.5%。有其他媒体称,上海等长三角城市群的居民收入,上半年已超过8000元。民间储备了巨大的房地产购买力,广州越秀城建地产专业人士伍岳峰也指出,市场内需其实很大,但没有得到合理的市场引导。伍举例越秀城建地产在广州珠江新城的项目———星汇雅苑总量只有500多套,而预约登记购买的人数已经超过1000人。反观整个广州市场,并不是每个市区楼盘都脱销。

  金融手段:投机者新一轮市场博弈?

  市场观望与调控“静默”一旦胶着,爆发点在哪里?可以肯定的是,越来越多开发商寄希望于资金方面的突破:借助外来资金的进入合作项目、寻找商业银行融资松动机会、扩大房屋交易量以便回笼现金、以商业地产的信托投资方式赚取长期利润等。

  如果说行政手段“功成身退”,那么金融手段已经出手了。11月7日,中央银行发布的首份《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指出,影响中国经济稳定的十个方面因素,排在首位的,是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担忧。央行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依赖较高。出口拉动型经济,易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压力的影响。“房地产、钢铁等行业的大起大落,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发展缺乏持续性”,“最终会导致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上升,影响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

  央行此番言论,不知对于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而言,有否有画蛇添足之感?任氏于宏观调控初期发表万言书批驳“国八条”,他认为高房价源于土地供应不足、需求大、高成本、巨额利润和供应结构不合理,锋芒毕露,切中市场要害。

  “宏观调控的方向和策略正在调整。”伍岳峰认为,早期的行政手段对于降低房价增幅起到一定作用,而外资对中国的商业地产一直觊觎,所以金融手段才得以介入,央行方面希望借此阻击借人民币升值之际而进入的外资。

  外资在上海市场获利之后,又找到了广州的利润空间。近期,香港资金购买整栋写字楼和商务公寓的趋势明显。尽管目前广州商业地产升温幅度相比北京上海有所差距,但地区价格差异却很具吸引力。

  “通过金融杠杆调节市场,或许才是央行阻击境外投资基金的有效渠道。”伍岳峰说。

  很明显,一些银行对房地产投资和消费贷款不再严拒,已有银行准备实施消费贷款“固定”利率计划,上海已有金融机构决定凡购买单价为7000元以下的购房者,可获得80%的购房贷款,希望借此让他们手头上的资金尽快进入“循环”。

  另一方面,“观望”处于“转变”期。

  从本报记者多方调查数据看,虽然可能还有多达80%购房人“近期不买房”,是因为他们“看跌”房价,仅有13%的人“准备买房”。但也有可能的是,买家有改变购买习惯的趋势。以广州为例,据广州市国土房管局数据显示,2005年上半年,广州市新建商品房住宅成交均价为5063元/平方米,环比上升仅4.8%。今年“五一”之后,广州市区均价4000多元/平方米的楼盘,销售速度明显放缓;郊区楼价明显后来居上,珠江投资旗下珠江地产于从化开发的广州夏湾拿花园,连体别墅去年上半年售价2800元/平方米左右,今年上半年涨至3800元/平方米,新开发的大户型别墅售价5000多元/平方米。据该盘负责人表示,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郊区别墅盘的销售与开发变化不甚明显。

  加拿大亚太国际集团董事会主席林国雄表示,由于基金一般投资商业地产,对于商品房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反而不会关注,而市场一直有一种错觉,就是海外基金炒高了中国房价。“宏观调控转向或进入‘静默期’,恰好说明高房价与海外基金无关”。

  因公在广州逗留一月之久的华银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齐霁,对于宏观调控给投资公司带来的机会相当清楚,“一些客户如果手头上有多个项目,而有时候迫于调控压力,为了套现资金,是很愿意转让一些优质项目给我们的,这对于我们发展房托基金大为有益”。

  金融手段的介入才刚刚开始,宏观调控“静默期”或许仅仅是个短暂的节点。对于大部分开发商来说,无论将来的冬天多么冷酷,房地产市场都永远不会迎来“静默”的那一天。(见习记者夏亚)

 

 

网友评论

  • 昵称:
  • 验证码:
推荐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