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民网:购房者对开发商的仇视为何空前剧烈

2005年10月11日 11:07:51来源:人民网责任编辑:章魁波字体:【大】【中】【小】
简介:

  9月6日,当《中国经济时报》的记者章剑锋就“中国的开发商与购房者为何成仇人?”这一题,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给我发来采访提纲时,我正在西藏拉萨的街头向拉萨市民打听拉萨房价的行情。在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则是在陕西的榆林,在那儿了解当地的房价。

  这几年来,我每到一地,无论多么匆忙,总要抽出时间来打听当地的房价。而市民们的回答,则几乎无一例外地说,这几年来的房价涨势实在是太厉害了,真是有些吃不消。内地城市居民的回答尚且如此,东南沿海城市,更加饱受高房价之苦的居民更不必说了。也许真因为如此,现在几乎所有的购房者与民众对开发商均有怨言与愤怒,甚至是仇视。那么,购房者对开发商的仇视究竟从何而来?更进一步说,购房者仇视开发商的背后又隐含着什么?

  供需双方开发商与购房者为何势不两立?

  开发商作为供给方,购房者作为需求方,二者均有相应的角色与位置,各自都有自己的权利义务。开发商开出房子,购房者花钱买下,作为一种自由交易行为,二者均是自由交易的独立主体,相互间应该是平等的,能够和谐相处的。但是现在,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购房者与民众对开发商均有怨言与愤怒,甚至是仇视?购房者与开发商之间为何会势不两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仇视?这个仇视的由来又是什么?

  一般来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按市场规则运作,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愿买愿卖,有人买有人卖,两厢情愿,谁也不强迫谁。开发商作为供给方,购房者作为需求方,照常理来说,按照“愿买愿卖”的原则,开发商开发出房子,购房者花钱买下,作为一种自由交易行为,二者均是自由交易的独立、平等主体,相互间本不应该存在分歧和矛盾。

  但是现在,我们看得清楚,几乎所有的购房者与民众对开发商均有怨言与愤怒,甚至是仇视。购房者说,凡是开发商赞成的,我们就反对;凡是开发商反对的,我们就赞成。这种行为的直接后果是致使本已互为对手的二者分歧更加巨大,更加剧了仇视。这原因何在?这里的关键是在于住房商品的两大特殊性:

  一是住房不是一般的商品,它同时是一种生活必需品。中国人有句话,叫作“衣食住行”;还有另一句话,叫作“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所说的其实都含有同一个意思,那就是说,住房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而后一句话则是更进一步说明,住房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生活必需品;要知道,考虑“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前,可是先要有“门”可开的哟。

  二是住房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缺乏替代商品。对于一般商品来讲,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之间的关系往往有两种,一种是互补的关系,一种是替代的关系。住房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虽然它同其他商品一样,相互间存在着一种互补的关系,如房屋与家具之间就是一种互补商品的关系;但是,我们同时必须知道而且应当知道,房屋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特殊性之一就是,它同其他商品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的关系。

  正因为住房是老百姓生活中最大的生活必需品,同时住房又是一种替代性很差的特殊商品,而且由于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房屋不能象其他商品那样到处流通,再加上房地产的开发周期又较其他商品生产的日期来说是那样的长,所以价格机制在房屋这个商品上发挥作用,较其他商品来说更容易失灵。

  由于“价格机制”在住房商品上的失灵,购房者“愿买”的价格,并非是开发商“愿卖”的价格,但是,由于住房是生活必需品,而且是没有替代品的生活必需品,按照经济学常识来说,其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1,因此是缺乏弹性的。也就是说,即使住房的价格出现明显上涨,开发商“愿卖”的价格远远高于购房者“愿买”的价格,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强度和需求数量也不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

  当前,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由于政府提供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普遍欠缺。普通民众迫于无奈,只能去购买开发商开发的商品房,尽管这种商品房的价格早已超过绝大多数购房者的真实购买能力,但是,由于他们害怕房价真的如一些专家和政府官员所言“只会涨而不会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只能不得不脱离他们的实际收入水平,以自己难以承受的“按揭贷款”的额度去“填充”开发商“愿卖”的价格与自己“愿买”的价格之差。

  超过自己实际收入水平的“按揭”购房,自然是一种格外沉重的负担。真如有人所说的,“按揭”就意味着今后在一定程度上替银行打工。更有人说,“按揭”是将你按住,从你身上揭下一层皮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购房者与开发商自然也就成了仇人。

  当然,购房者与开发商成为仇人的因素,并非只是单纯的价格因素这一种,另外还有开发商的诚信等问题。但不可否认,价格是其中最大的、最主要的因素。

  不满和仇视在宏观调控中为何空前剧烈?

  购房者对开发商的仇视,为什么会在近年来逐渐蔓延,甚至在宏观调控中更呈现空前的剧烈?这仇视与对立的背后又体现了什么?

  这里的关键是购房者作为弱势群体,在开发商追逐利润和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过程中,他们的利益已经逐步被边缘化了。当今天,他们在宏观调控中看到了“居者有其屋”的希望时,他们自然就要奋起抗争了,于是原先隐藏着的不满和仇视,就一下子凸现了出来。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 昵称:
  • 验证码:
推荐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