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态摩天楼 让人在建筑里触摸自然(图)

2004年08月10日 21:59:45来源:责任编辑:温网辑编字体:【大】【中】【小】
简介:




  空调、暖气、灯光,这些发明解决了人们的实际问题,但人为制造的建筑过多地依赖于此,耗费了大量能源、制造了大量污染,现代社会里的人,也许是被“先进”冲昏了头脑,而忘记了把握分寸,当疲惫的地球产生了种种人们不愿看到的变化时,对于生态的研究让人们看到了些许希望。


  很多人反对在城市中建造摩天楼,说它是个耗能巨大的城市包袱。然而作为一种以节地、标志性为优势的建筑形式,摩天楼深得另一部分人的喜爱,它暂时还不会停止建设。而遵循生态原则是未来各种建筑的必然趋势,摩天楼也不例外。


  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Ken Yeang)是一位执著地倡导生态摩天楼设计的人,在芬兰电梯举办的以绿色为主题的研讨会上,杨经文讲解了他的生态设计理论。近日,他又带着同样的主张来到了北京,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通俗地说,生态设计就是以最和谐的方式把人造建筑与自然、生物圈结合起来


  当我告诉杨经文先生,“生态”在北京的一些住宅项目中有所尝试,而对生态的概念各有说法时,他说:“这并不是非常玄妙,生态设计的手段的确会涉及一些高技术,但经过生态设计的建筑要达到的效果是容易理解的,就是让人在建筑中的感觉更舒适,让建筑这种无机体与当地的有机生物圈更和谐。”


  -小型建筑生态设计就已经很复杂,生态摩天楼是不是更加高不可攀


  看到杨经文的作品有一个感觉,就是特征相当明显,建筑开了很多凹入空间,大大小小,从里面伸出茂密的植物,顶部有许多片状的东西,那是遮阳隔片,建筑更像一部装满内容的大机器,有生命,在呼吸。杨经文解释说,他所追求的是生态美感,而不是这样那样的风格流派,在表面所见的特征之下,有科学的系统来支持。


  用语言解释这些系统,恐怕需要一本书的容量,简单说,就是不单用建筑工程的概念来理解,杨经文的生态摩天楼融入了生物学、气候学等等与自然地理密切相关的内容。比如在满足室内舒适感的前提下,让建筑达到被动模式,被动模式的情景是建筑能够利用自然风和自然光满足使用要求。举一个例子,设计中根据从东到西各季节运行的轨迹,将屋面及其它特殊部位的格片做成不同的角度,来控制阳光射入量,这样,光被引入,热量被控制。


  -达到生态所付出的代价让开发商望而却步,这在世界各地都一样


  说服开发商,一直都是杨经文必须进行的工作,因为他要在讲解理论的同时,给他们算一笔投资账。前期的建造投入会不会很大?杨经文这样说:“这是一个合理分配投资的问题,比如说你更愿意采用一些昂贵的材料来显示身份呢,还是愿意将这部分投入放在创造最佳生存状态上。”


  从1971年起,杨经文先生就开始了生态建筑设计的实践工作,那时候,这个领域让人们感到陌生,并且那个时候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地球因为人类的建造而气喘吁吁。


  “20世纪9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设计,我的设计工作开展起来也就容易一些了。”杨经文对前景是乐观的。


  此次来京,杨经文及合伙人的汉沙-杨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交上了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和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规划的方案,可以肯定的是,生态设计是他们的重要法宝。


  杨经文小传:


  华裔建筑师,生于马来西亚,1975年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1976年建立汉沙—杨建筑设计事务所,曾任马来西亚建筑学院院长。


  针对世界能源消耗量日益增多和能源资源有限的状况,他认为建筑师必需强调节能意识,高层建筑同样存在节能问题。


  杨经文从生物气候学的角度研究建筑设计,目标是满足人的舒适和精神需求以及降低建筑能耗。英国和日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在高层建筑中工作和生活的人,有40%以上的人希望能有和自然界接触的愿望,杨经文把这种愿望付诸了实践。



       


 

 

网友评论

  • 昵称:
  • 验证码:
推荐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