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淘房网  >  温州楼市  >  温州本地楼市  > 正文

收房前每天接装修电话,业主不堪其扰,代表支招预防“信息泄露”

2019年06月13日 09:31:05 来源:温州网—温州都市报 查看评论

  温都记者蒋文泽

  收房前,业主每天接到十几个装修公司的推销电话,推销员坦言名单是从房开处拿来的。关注证券市场,网上注册后,一天接到30多通投资电话……近日,温州都市报《代表在线》栏目接连接到市民关于信息泄露烦恼的投诉。大数据时代,如何守护“个人隐私”防泄露,且听律师说法、代表声音。

  还没收房,装修公司的电话就来了推销员说号码是老板问房开要的

  周女士是市区某新竣工楼盘的业主,她向《代表在线》栏目记者反映,房子还没有正式交付,在6月底交付前,只有5月31日~6月2日才能进入楼盘看房子。然而,5月21日,一自称“某物业供方设计师”的人,给周女士打来电话,并加了她的微信,称可以带她提前看房。

  5月25日,周女士看到“丽居构家”装修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朋友圈发消息,“可以带着提前看房”。

  于是,周女士找到“丽居构家”的设计人员去看房。让她没想到的是,在位于市区东瓯智库的“丽居构家”,她发现之前主动联系她的这名“某物业供方设计师”竟然是该店的工作人员。

  这就让周女士很疑惑了,之前以为这设计师是物业的,没想到是装修公司的,那么装修公司是怎么拿到业主号码的?

  周女士的疑惑,或许可以从另一位业主陈女士这里解开。

  “因为房子的事,我想找其他业主一起维权,开始还因为没有号码而烦恼。没想到的是,装修公司那里竟然全都有。”陈女士说,前一阵子,她接到了装修公司的推销电话。

  陈女士问推销员,为什么有她的电话号码,“推销员告诉我,号码是他的老板从开发商那里要到的,整个小区业主的名单他们都有。不仅如此,除了装修公司,电器商、建材商都有我们的名单。”

  陈女士说,后来她见到了这份名单,按照上面的电话号码等信息与多位业主取得了联系。

  记者了解到,该小区不少业主每天都会接到十几个来自不同装修公司的电话。

  一天接30多个投资电话;护士把产妇信息发给早教机构被抓了

  郑先生是永嘉人,对证券市场比较关注,在一些证券平台和相关网站都有注册个人信息。

  2018年以来,推荐基金等骚扰电话,一度让他想换掉号码。

  郑先生说:“券商的骚扰电话,其实3年前就已经有接到。2018年开始,变得特别多,有时候一天能接到30多个。”

  郑先生发现,这些骚扰电话大部分由“机器人”操控,声音都是事先录好的,只要接听的人不说话,就自动挂掉。

  5月,郑先生接到一个骚扰电话,原本接通后郑先生不讲话,对方就会挂掉。让他哭笑不得的是,当时,女儿正好在电话旁玩,玩具发出的声音传到电话里,结果那头的“机器人”喋喋不休地讲了10分钟才挂断。

  去年5月有媒体报道,鹿城公安网安大队发现市区某儿童摄影公司和某幼儿早教等机构对市区大批孕妇开展大面积电话营销。警方查明,涉事早教机构、摄影公司利用微信等网络通信工具从我市多家医院护士处获取产妇、孕妇生育登记信息,其中包括多家三甲医院。专案最终抓获包括医院护士等在内的嫌疑人14名。

  律师:个人信息安全防护,需多方进行维护监管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浙江光正大律师事务所青蓝工作室的律师说,据《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非法买卖他人的个人信息,侵害了他人对其个人信息享有的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此外,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构成我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同时,若特定主体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例如通信公司内部工作人员将用户手机号码出售给他人。若是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该款的规定处罚。

  律师认为:“个人信息安全防护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多方平台进行维护监管和企业足够自律,也需要每个人提高警惕,相信对于数据安全的保障,会有越来越完善的规则。”

  代表声音

  市人大代表柯海鸥:

  公民信息泄露已成社会公害,除了被不正当地用于商业活动外,也为通信网络诈骗犯罪开了方便之门,给群众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比如,市民通过一些APP订机票,第二天可能就收到一条航班延误的诈骗短信,说你预订的航班因飞机故障被迫取消,拨打短信上的号码可办理改签或退款;

  在淘宝买一件衣服,几天后可能就接到冒充淘宝客服的诈骗电话,说你购买的衣服有质量问题要求退货退款;

  有市民在网络上搜索“贷款”,按照链接要求填写个人信息,不久就接到很多诈骗电话,对方自称是某某正规小额贷款公司,根据市民在网络上填写的个人信息主动核实,以获取市民的信息,之后以先预交保证金、做资金流水等名义进行诈骗。

  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分为主动泄露和被动泄露。

  主动泄露比较常见的是,公民在网络上随意填写个人信息,微信、微博、抖音、论坛等平台用真实的头像、名字、出生年月等,还有购买汽车、房子、办理业务预留的信息也容易泄露,或参加微信链接的测试活动,主动填写个人信息。

  被动泄露的就如上面提到的,在一些电商平台购买商品后,订单信息被泄露了;还有些学校的教育信息、培训信息、医疗信息,很多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泄露的。

  对于市民来说,建议这样预防信息泄露:

  1、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随意填写个人信息,不要轻易将个人信息提供给无关人员。比如上网评论时不要随意留个人信息。

  2、妥善处置快递单、车票、购物小票等包含个人信息的单据。

  3、在网上交易需要到正规的交易平台网站,同时要注意鉴别网址真伪。

  4、慎重参加网上、网下调查活动;比如微信小调查链接、网络贷款平台的额度测试等,这些诱导用户填写个人信息的链接,都很容易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

  5、个人电子邮箱、网络支付及银行卡等密码要有差异,必要时定期更改。

  总之,保护公民个人信息要从自身做起,不随意留下个人重要信息,从源头上杜绝泄露个人信息。

[编辑: 林夕榆]
关键词:
转发到:温网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评论区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温州网保持中立。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