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温州淘房网 > 温州楼市 > 温州本地楼市  > 正文
面对温州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大拆大建”的弊端如何补救?

温州城市发展 需重建“微循环”体系

2013年02月01日 09:38:50 来源:温州日报 查看评论

  市区米莉莎花苑在旧楼外增设了一部电梯。

  我们的城市在发展中已经到了转型的门槛前,在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建设之后,其空间格局、基本框架,已经基本定型,各类大型基础设施也已基本建成。同时,城镇化初期大拆大建的弊端,也已充分暴露,市民对社区环境改善的愿望及提升居住舒适度的需求愈发强烈,城市的转型升级显得尤为迫切。

  在这个转型的节点,市政协委员方岚建议,推行“微循环”体系,使城市有机更新,从而使城市可持续发展。

  细“微”之处见真章

  “其实‘微循环’最初是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提出的,我们根据他的理论结合温州城市的特点,提炼出了适合我市的微循环‘体系’,”市政协委员、市城建设计院副院长方岚解释道,“曾经的快速发展造就了我们现在的城市面貌,我们的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区,如果继续采取‘大拆大建’的模式,对于时间、人力、物力都是一大考验,而且不利于城市风貌的保存。”

  在方岚看来,这个“微”字就能很好的为城市发展“补漏”。比如以小区为城市更新单元,通过自下而上的社区魅力再造,创建舒适、便捷、安全的成熟社区,提供健康养老、都市休闲的社区服务。以点带面精雕细琢城市景观诸元素,优化沿街建筑、街头绿化、夜景灯光、户外广告等元素,注重内涵与质量的提升。“像现在一些小区实施加装电梯,平改坡,增加街头绿化小品等,其实就是通过对细节的处理,对小单元的改善,既避免了整体改造的‘伤筋动骨’,又达到对大环境的整体提升。”

  有机更新促“循环”

  作为城建设计业内人士,方岚对“循环”有更深入的理解:城市作为一种“组织”,其生存发展之道在于不断深化为最能发挥其功能的形态和找到最佳的“生态位”。“自组织”的城市比“它组织”的城市更具生命力。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居民的自我更新,这就是城市作为人类文明史中唯一能长时期生存并持续发展的人造物的原因。

  “我们要逐渐转变观念,从以往的政府组织建设,到政府搭建平台,百姓自我更新,只有让居民改被动为主动,后续的建设以及管理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就能自发形成良性循环的动力。”方岚表示,在我市五马·墨池、城西街等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上,就可以遵循“有机更新”理念,借鉴上海新天地、田子坊的模式,通过更新居住环境,再可以征收一部分物业,尝试引入新元素,带动居民自我更新,使历史街区既具有新鲜活力,又富有人文积淀的气息,使历史街区文脉传承成为城市的可持续资源,充分发挥历史街区的正向功能。

  体系亟须常态化

  “其实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渴望改善居住环境,但往往报批无门,或者阻力重重。之前东门大厦申建电梯三年无果,自建电梯被强拆的事情,还有许多小区申请平改坡,得不到100%业主同意,不能被批准建设的新闻其实不应该出现。”方岚觉得,城市“微循环”体系亟须常态化,尤其是像加装电梯、平改坡、屋顶绿化这类利市利民的事情,不应该只局限于几个试点,应大力推广开来。

  方岚透露,鹿城区住建委已经着手更改旧楼加装电梯的细则,五马·墨池、城西街等历史街区的保护今年也将有一定的进展,希望通过重建“微循环”,看到一个三生融合的温州。

  李尖文/摄

[编辑: 李茜茜]
关键词:温州 城市 建设
转发到:温网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评论区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温州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