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求“过冬”
蓝皮书指出,在冬天来临时,房地产企业有由“竞争”转为“竞合”的趋向。大量开发商采取联合拿地的方式,一方面满足开发企业分散市场风险、破解资金困局的需求,另一方面保证了开发企业规模增长的要求,以及通过拿地获得今后开发收益、合理配置公司资产等目的。
以北京为例,2011年全年北京市公开市场共成交住宅类地块60宗,企业联合拿地达到17宗(其中三、四季度分别为6宗和5宗),联合拿地比例接近30%;而在2011年出让的总价超过10亿元的14宗重点住宅地块中,有11宗地块为合作取得,开发商抱团现象明显。
另外,众多房地产延续前年动作,加速转型,寻求行业内的新增长点抑或开拓行业外新领域,寻找突围之路。
近年来,参照成熟经济体房地产业发展路径,标杆开发企业纷纷进入商业地产领域并加大对持有型物业的投资,而频繁的商品住宅调控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就连原本多次重申将持续专注于住宅开发领域的万科[简介最新动态]也于2009年年底宣布进军商业地产领域,目前万科旗下在深圳、上海、东莞、西安、北京等地的商业综合体项目正在积极推进,总投资额已超过200亿元。
根据“十二五”规划,自2011年起的5年内全国将新增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其中绝大部分将以新建的形式供应。对地方政府而言,无论是从减轻资本金筹措压力还是从加快供应速度的角度出发,都欢迎开发企业参与保障房的配建或代建。目前,万科、恒大、绿地、龙湖、远洋等大部分一线开发企业均已大规模参与保障房建设。
作为民生工程,保障房代建环节的微利显然不足以形成驱动企业进入的力量。为推动保障房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在政策上设定了一定的激励机制,包括信贷支持和土地政策的倾斜以及其他方面的补偿。因而,企业积极参与保障房建设,除完成用地出让中配建的要求外,多从拓宽融资渠道、培育或维系政府关系的角度考虑。如当前各地方的城投公司及地方国有开发企业希望依靠地方融资平台缓解自身资金难题。
与2009年、2010年众多“不务正业”的央企、电商、食品企业疯狂涌入地产业的行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2011年起,多家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企业开始涉足其他行业,许多非地产主业的企业纷纷削减开发投入甚至退出。
2011年,北京有217家外资房地产企业退出市场,全年有473家房企在北京注销。在部分热点城市,一些开发商退出房地产市场。截至2011年年底,已有水井坊、宏达股份、恒顺醋业等16家“涉房”的非房地产上市公司撤离楼市。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温州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