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缺钱”。
本报从温州市政府获悉,温州财政今年将投资350亿元,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73个,计划带动全社会固定投资1600亿元。过去十年,温州投资率一直徘徊在35%左右,远远低于浙江省的47%和全国的67%。
“土地、资金等资源支撑能力不足,严重阻碍了温州的投资率提升,也是制约温州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瓶颈问题。”温州市发改委主任方勇军表示,受宏观政策影响,银行放贷、项目融资和拆迁安置将更加困难,这将是温州面临的重大挑战。
温州又“不差钱”。据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估计,温州民间资金至少达6000亿元。而浙江省工商联统计显示,温州市上规模的企业中,约有70%的实业公司进入房地产投资领域。
强悍的温州民资,已经从低级炒楼的小打小闹,深入到房地产的每一个环节。
炒房客变房东限购令出来后,炒房客变身为开发商。
从炒房到集资盖房,这是温州游资的最新动向。
去年底,温州大学(原温师院操场)地块公开拍卖,被当地知名箱包公司温州置信实业公司以总价37.02亿元竞得,高于起拍价近20亿元。楼面价3.7万元/平方米,预计销售单价高达7万到8万元人民币。
据知情者透露,置信地产的股东包括服装、眼镜、打火机和箱包等企业,其背后还隐匿着几百个“隐形股东”,“大都是想跟着老板一起发财的亲戚朋友、私募基金和个体放贷者”。
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主任李坚平告诉记者,一些中小企业的老板,因为转型升级很困难,就利用原来的载体(公司)借钱,再买房子投资楼市。限购令出来后,有些人又想了折中的办法,集资开发楼盘,炒房客变身为开发商。
目前,温州本地房开公司大多向亲友融资,而房开公司的股东身后均有数量众多的“影子股东”。例如,入股为100万,则月息2.5分计。到了楼盘开盘之日,投资者均有一套房产,且价格是开盘价的6折。
“现在,房开融资越来越难了,不仅月息涨到了3分以上,对房地产的风险忧虑也加强,融资不是那么容易了。”知情者说。
“我们要寻求一种资金的联合,不能单单依靠银行。”温州一名房地产开发商负责人透露,抱团拿地也是资金抱团炒房模式的一种延伸,也是温州民间资本四处投资的最显著特色。
本报观察发现,竞得温州龙湾中心区某地块的开发商,其融资渠道涉及多家鞋业、阀门等制造企业的资金;由制造业企业抱团成立的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目前温州至少有7家,每家资金规模都超过30亿元。素有“低压电器之都”之称的温州柳市镇,70%以上规模企业的利润不再投资本地产业,而是转移到外省市开发房地产、买楼、开矿等。
温州当地相关金融监管人士透露,温州市2010年10月份的居民储蓄余额比同年9月份减少了80多亿元。80多亿资金跑到哪儿去了呢?而近半年以来,银行贷款除了个人贷款还有所增长外,其它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个人贷款的这部分资金,也很有可能进入房地产领域。”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表示,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提高,以及企业创新能力的薄弱,使得传统轻工行业市场萎缩,客观上导致更多实业资本外溢炒房。
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6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自己10%-30%的资金用于购买非厂房的不动产,原因是现在“实业不太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