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那桥 那河 那人 八旬华侨心底永远珍藏的温州记忆

那桥 那河 那人 八旬华侨心底永远珍藏的温州记忆

温州晚报 2024-07-09 09:39:03

《高峰期的小南门桥》 高峰期的小南门桥人山人海,时常还会挤翻路边的摊位。

《瓯江放筏》 20世纪七十年代,在陆上交通不很发达的境况下,瓯江上游盛产竹子的地方,人们利用放筏,将大量的竹子运往温州。

《水心桥》 水心桥是座古老的石板桥,其桥墩、桥面都是用厚实的石板构成。过去是通往西山新桥阳岙的必经之路。

《水泄不通》 20世纪七十年代,小南门桥是通往吴桥三板桥牛山的必经之路,每当高峰期,人们在桥上挤得水泄不通。

《葡萄棚渡船》 70年代,人们通过拉绳渡河的方式通行。

《无奈捷径》 为了快速通过小南门桥,市民需要花费5毛钱坐船渡河。

近日,温籍摄影师孙廷洪将自己的一批摄影作品入库视觉中国·温州图库。作为一名1992年移民卢森堡的温籍华侨,孙廷洪十分眷恋着温州,临出国前,他将数十年拍摄的近2000张底片、百余个底片夹密封保存在长方形的饼干铁盒里。在扫描技术日渐成熟之后,他又将这些底片全部扫描成电子版。“温州这些老照片是我珍藏多年的,其中有记录性质的也有创作性质的,希望看的人能想起老温州,记起以前的事。”一提到这些作品,孙廷洪打开了那些尘封在记忆深处的温州老城记忆。

□晚报记者 陈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摄影师介绍:

孙廷洪,1941年出生于温州。青少年时期开始学习绘画,后又爱上摄影。1962年,进入温州市轻工机械厂工作,业余喜欢端着国产的“海鸥”牌照相机,四处拍摄。1992年,移民卢森堡。他带着相机游走欧洲,作品多次入选国际影展,并在多家报纸、杂志上发表。现为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会员。

提到印象深刻的温州记忆,孙廷洪首先想到的就是小南门桥。上世纪七十年代,小南门桥是市区的交通要道。那座长不足百米,宽不过6米的桥,从早上7点开始至9点,都会经历一次漫长的高峰拥堵。当时,孙廷洪在温州市轻工机械厂工作,小南门桥是他上下班的必经之路,自然成为这个“高峰队伍”中的一员。一踏上这座桥,孙廷洪就有种“望眼欲穿”的感觉。于是,孙廷洪便开始拿起相机从不同角度记录拥挤的小南门桥。

“现在高峰期大家是坐在车里等,那时候可是眼巴巴站着等啊。”孙廷洪说,挤在桥上,是他每天最烦恼的时刻。那种拥挤,是近乎无法挪动的拥挤,是真正的水泄不通。桥面上不仅有人,还有公交车、自行车、板车、推车,甚至有杂乱的箩筐等。从人流中一眼望去,都是人头。尤其是夏天,挤得汗流浃背,倍感烦躁。在一个多小时的拥挤和等待中,周边的一些人和事引起孙廷洪的注意。

孙廷洪介绍,小南门桥头右侧上有一个简易棚,下面的水果摊经常被人群挤翻,摊贩无名火也不知向谁发,只能无奈地摇头,低身收拾残局。

有拥堵的情况,就有解决拥堵的“生意经”,渡船算是捷径。一艘船上,两三个人携自行车摇摇摆摆地渡河,这与远处拥挤的场景形成反差。“渡一次河5毛钱,这在当时也算不少了,大概能买上一小盘肉。”孙廷洪笑着说,每当看着这几张照片,耳边就会响起那吱吱作响的船桨和船老大的笑声。

除了小南门桥外,一些极具江南水乡的照片也是孙廷洪的“心头好”,《瓯江放筏》《葡萄棚渡船》《水心桥》……一张张带有年代感的温州老照片,描述了七十年代温州的特色风貌,也成了一块块孙廷洪记忆中的家乡拼图。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温州淘房网 编辑:李荣责任编辑:董晶亮监制:张佳玮